——访信发集团农六师铝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庆新
民营经济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其中,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企业家精神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信发集团旗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铝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庆新的企业家精神如同胡杨树般,在新疆地区开枝散叶,带领中国铝业实现“铝电”创新。
(新疆信发 姚成凯 摄)
中国铝业看山东,山东铝业看信发。集发电、供热、氧化铝、电解铝及铝深加工等产业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企业——山东信发集团,积极响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在戈壁滩上迅速建起一座现代化工业绿洲——新疆农六师铝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六师铝业”)。190万吨的电解铝产能奠定了兵团铝基产业的龙头基础,绿电、循环经济、智慧工厂的经营模式,使其成为中国铝工业绿色转型的行业标杆。
兵团基因深植铝业血脉
2009年,信发集团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投资建厂,发展电解铝及配套项目。李庆新带领着一支10人组成的先遣队踏入准噶尔盆地。团队到达新疆后,眼前的环境是一片白茫茫的戈壁滩+盐碱地和被称为“狗皮泥”的液化土,还有唯一存在的植被——胡杨树、风滚草。面对一片盐碱、碎石肆虐的戈壁滩,连野草都难以扎根的地貌环境,兵团领导在创业初期对先遣队发起鼓劲:“兵团人在这儿扎根几十年,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李庆新看着戈壁里唯一挺拔的胡杨树,对先遣队成员发起了“胡杨能活,我们就能活!”的口号。
就这样,在兵团人的带领和胡杨精神的鼓舞下,李庆新带领团队在荒漠中开启了铝业的建设。面对液化土和盐碱的路面,压路机一寸寸夯出地基,在戈壁滩铺平了路面;面对缺人手的情况,在集团总部支持下,18名党员带领上万名工人从山东奔赴现场开展工作。有了路面的修整和人员的配合,建设工程得以顺利开展。在新疆,夏日的白天是将近40摄氏度的高温,冬季的夜晚则是零下十几度的气温,面对巨大的冬、夏昼夜温差和即将到来的土地封冻期,施工期必须要缩短,这意味着团队要日夜兼程的赶工期,才能顺利完成建厂任务。
(新疆信发准东铝电)
李庆新身先士卒,把被褥塞进面包车,与工人同吃同住,并肩战斗。工作中,他们发明了“土法抗冻”:燃煤取暖、温水拌混凝土,甚至给挖掘机裹上“电热毯”。胡杨树见证着李庆新和他的团队破土、建厂、搭设备……2010年7月26日,第一块铝锭在众人的欢呼声中走出生产线。11个月的极限挑战,从开拓荒滩到投产运营,成为世界铝业建设史上的里程碑式奇迹。“那天,许多人边笑边抹眼泪。”李庆新回忆道。胡杨精神、兵团精神不仅仅是引领,而且是铝业建设的血脉所在。
创新思维助推铝业变革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完善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凸显了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的重要地位。产业创新是企业生存的核心要素。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六师铝业不断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全员实施开放式创新,大力培育新质生产力,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六师铝业从产业、科技、智能化三个方面入手进行创新。
在产业创新领域, 李庆新坚持“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固化的思维”。在现代电解铝工业中,生产技术一直延续“冰晶石—氧化铝熔盐电解法”的技术原理。但技术迭代不停,主要演进方向是提高电解槽的电流容量,提高电流效率,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2009年创业初期,当行业内普遍采用240KA电解槽时,李庆新则采用创新思维,毅然决然地直接使用500KA槽型,当年便取得了显著成效:每吨铝电耗较之于其他铝企业就下降10%,让六师铝业从诞生之初便赢在了起跑线。2019年,为了继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六师铝业成立“李庆新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组建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省级创新研究院,动员全员创新,涵养了浓厚的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创新工作室、劳模攻关组、青年先锋队——每年10亿元研发投入,换来209项国家专利。青年工程师郭磊的“烟气余热回收”技术,可实现年省煤1.2万吨;工人自创的“铝液导流槽”,让企业年增利3000万元……“小创新也能撬动大变革。”李庆新说。
以科技和智能为企业赋能,加速铝业成长步伐,持续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是现代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科技创新领域,六师铝业秉持“传统工业靠经验,现代工业靠算法优化”的理念,斥资6000余万元,成功研发出了铝电解生产智能一体化管控系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六师铝业兵团准东园区的600KA电解槽集群实现了“远程智能控制”,生产效率提升了3%,故障率下降了40%;336台设备“全景监测——自动调优”,每吨铝电耗再创新低,年节电5.6亿度,相当于节约21万吨标准煤;在智能化创新领域,六师铝业建设了智能工厂,引入了工业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和物联网技术,建成了质量大数据追溯系统、生产管控系统、动态智能管控系统、供应链协同优化系统等10个智能化应用,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1408台电解槽实现了无人化管理,生产效率提高了30%以上,人均产能全球首次突破千吨。李庆新表示:“铝产业的制造属性和现代智能技术的发展决定了,对于铝产业来说,智能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茌平新媒体人在新疆信发采编时与部分负责人、基层员工合影)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中,六师铝业凭借着打“铝”还需自身过硬的本领,为铝业变革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水,在铝业行业赢得显著优势,带领铝业走向新发展道路。
绿色理念实现铝业转型
传统认识下的电解铝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这与新时代背景下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绿色是底色,也是底气”。李庆新认为,贯彻新发展理念,高耗能行业企业要走在前列,对一个企业来说,生态“底色”就是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在六师铝业的发展进程中,李庆新始终围绕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开展改造升级,公司先后投资60亿元对环保设施进行全面改造升级。主要从耗电量大和废弃物多这两个问题入手。
(茌平新媒体人在新疆信发拍摄)
针对耗电量大的问题,2022年,六师铝业在厂房周边的戈壁滩斥资建设成88万千瓦光伏矩阵,每年发绿电14.5亿度,减碳121万吨。在光伏板集群不远处,工业余热为大棚供暖,粉煤灰砌块筑墙,滴灌系统由绿电驱动,沙漠里长出了草莓和樱桃,这就是2000亩的智慧农业基地。该项目选用沿海地区先进技术援建新疆现代农业,打破传统农业“靠天吃饭”产量效益不稳定等瓶颈,形成了“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工农融合、三产联动,锚定先进、技术引领”三大核心优势,探索出一条现代设施农业发展新模式,打造形成工农商一体化“大循环”零碳排放样板区,拓宽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不仅如此,基地还带动周边团场职工转型为产业工人,1500余名团场职工每年增收超2亿元。针对废弃物多的问题,六师铝业的生产过程中,主要产生的都是铝灰—在电解铝或铸造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灰渣,被归类为危险固体废弃物。
在潮湿的环境中,铝灰会与空气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氨气、甲烷、氢气等有毒、有害且易爆的气体,对周边环境构成严重威胁。每吨电解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铝灰量约为10至13公斤,这一难题已成为制约铝行业持续发展的沉重负担。六师铝业将铝灰变废为宝,斥资15亿元建成“煤电铝一体化”绿色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将电厂废渣转化为建筑砌块,年消化200万吨粉煤灰,少占500亩填埋地。更令人振奋的是,团队攻克了铝灰无害化处理难题,将危废制成电解槽保护环,实现循环利用,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成为全国首家铝危废循环利用的电解铝企业。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铝的绿色属性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李庆新算了一笔账:每吨再生铝的能耗只有原生铝的5%,而中国再生铝的占比还不到20%。他表示,六师铝业正在布局再生铝产业园,计划到2030年将再生铝的比例翻两番。750mm高阳极技术、粉煤灰(铝灰)提铝试验、再生铝产业园布局……每一步都瞄准“双碳”靶心。“到2030年,每块铝都将有‘碳足迹身份证’。”李庆新坚定地说。
从灰色生长到绿色增长,光伏板成为沙漠的汗腺,电解铝产线长出生态年轮,这将是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染色体联姻,在李庆新的领导下,六师铝业不仅仅是将工厂搬进沙漠,而是让沙漠在工厂里重生。相信六师铝业在以绿色作为企业理念的指导下,经济收益和汇碳能力能够平衡进行。
李庆新将兵团的钢铁基因注入六师铝业的铝锭晶格,在准噶尔盆地的风沙中刻下创新的产业碑界—铝危废循环利用,以工业发展和生态和谐的脚步开拓发展。李庆新的企业家精神是在新疆盛开的“天山雪莲”,这条用绿色科技驯服风沙的铝业丝路,既是六师铝业向产业无人区发起的一次冲锋行动,更是中国铝业在新疆地区种下的一片工业雨林。回顾不凡历史,展望新时代宏图,新疆六师铝业将继续踔厉奋发、乘势而上,在广袤大地上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山东省聊城市茌平新媒体图文/史奎华 夏荣云 申淑环 参加拍摄:刘玥 梁富旺 付涛 崔华 李贵言 王德志 李燕 等 )
特别声明:本文为“海报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观点。海报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热丰网-手机股票配资app-江西股票配资-免费配资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