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问题,你有没有感觉到,最近的东盟有点不对劲?
越南带头、柬埔寨跟上,一个接一个朝着美国的方向点头哈腰,像是提前彩排过一样。而拜登那边,正好张开怀抱,一边承诺投资,一边拉拢军演,说得一套一套的。
你要说这是地缘政治常态,我也不是不能理解,但问题在于,如果东盟整体都向美国靠拢,这事儿会不会对中国造成实质性冲击?更直接点说,对中国经济,到底会有多大影响?
我翻了不少公开数据,越看越觉出点东西。
2023年,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贸易总额高达6.41万亿元人民币,占了中国全年进出口总额的15.6%(来源:海关总署)。东盟,已经是中国连续四年的最大贸易伙伴。这种体量,真不是说走就能断的关系。
可你看最近的动作。
4月,越南总理范明政访美期间,美越宣布将双边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这可是美国跟盟友中最高的外交级别之一。与此越南还在南海频频动作,和美军开展联合巡航。这不是普通外交词汇能掩盖的行为。
5月,柬埔寨新任首相洪马内访问华盛顿,虽然官方话术还是中立,但实际行为却在细节上透出倾向。美国提供的基础设施贷款、军校交流计划、网络安全合作协议,全都精准砸向了柬埔寨当前最紧缺的领域。
我也纳闷:为什么这些曾经与中国走得很近的国家,忽然间集体调整了站位?
有个细节值得提一下。
2024年,美国和菲律宾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东盟几个国家派观察员参演。其中就包括了马来西亚、印尼和新加坡。这些国家之前在中美之间维持相对中立的姿态,但这次却明确靠近了美国军事框架。
所以问题来了。
如果东盟整体倾向美国,中国的外贸怎么办?我们靠什么补上这块缺口?
从结构上看,中国与东盟之间的贸易,很大一部分是中间品和制造配套。比如2023年,从中国出口到越南的机械设备总额接近1600亿美元,而越南再把这些中间产品组装后出口给欧美。这是一套成熟的产业分工链。
一旦这种链条被美方强行打断,要么转向印度,要么回流美国本土制造,中国这端肯定会面临供应链断点。
而中国在近期的政策动作,也确实有一点应对痕迹。
我查了几条公开数据。
• 商务部在2024年底前,已经安排了超过120场海外经贸推介会,目的地集中在中亚、中东、非洲等非传统市场。
• 外交部近期多次强调一带一路是优先方向,包括哈萨克斯坦、沙特、阿联酋都在扩大与中国的双边投资计划。
• 财政部2025年预算草案里,对跨境电商和海外仓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比增长超过22%。
这些动作说明了一件事:中国正在降低对东盟的单边依赖,尝试拉出一条新链路。
但话说回来,不管怎么布局,都要时间。
就算我们能把一部分中间品转向中亚或中东,但像越南那种完整加工能力和出海口位置,几乎是短期不可替代的。这才是让人焦虑的地方。
而东盟国家之所以集体向西看,是利益在变。
美方拿着资金、技术、市场准入这三样东西去敲门,手段确实够实在。比如拜登启动的印太经济框架,承诺给菲律宾基建贷款、给越南芯片补贴、给马来西亚清洁能源支持。这套组合拳比以前的军事威慑那一套,要实际多了。
可问题是,中国没办法和美国打一样的牌。
我们无法提供安全保护伞,不能提供美元主导的全球支付链条,也没办法像美联储一样用加息压制全球资本流向。我们能做的,大多是产业合作、贸易优惠、基础设施输出。
而这套工具箱,现在开始面临信心问题。
我问了几个搞外贸的朋友,他们给我看了一份内部订单曲线图。2024年第四季度开始,来自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的订单下滑幅度超过30%。理由不是产品不好,而是对未来政策环境不确定。
所以,最现实的冲击已经来了。
不仅仅是贸易,投资也在退。中国在东盟的直接投资增速从2022年的24%跌到了2024年的8%,跌得很快。
我倒不是说,这些国家就彻底背叛了中国,或者再也回不来了。但短期内,他们确实已经被美国打开了口子。而这个口子,最难的地方是,它不像关税或者壁垒,能通过谈判解决,它是结构性的倾斜,是供应链的再定位。
这时候,再去强调传统友谊兄弟国家就显得有点空了。
就像朋友关系也要靠利益维系,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扳回来的。
那我还是要再问一次:如果东盟全体跪下,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我们有没有提前想清楚,哪些供应链可以转向,哪些出口产品必须重构市场,哪些技术环节得靠自己补上?
别等人家把门关了,才开始后悔没练好腿脚。
经济这东西,它是往确定性高的地方走的。
而东盟这块地,越来越不像原来的那块地了。
热丰网-手机股票配资app-江西股票配资-免费配资炒股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